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简介

  学院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1952年,由傅承义、薛琴舫、谭承泽、刘光鼎等地球物理前辈们创办,是建校初期最早的四个系之一。1975年更名为地球物理勘探系,1986年更名为应用地球物理系,1999年更名为地球物理系,2003年成立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现设有应用地球物理系、固体地球物理系、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和实验教学中心。现任院长熊熊、党委书记马彦周。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14人,教授、副教授87人,博士生导师35人;有国家***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新世纪***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7人,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1个湖北省创新群体。

  学院现有在校生本科生800余名、硕士研究生450名、博士研究生150名、留学生30名;设有勘查技术与工程(勘查地球物理方向、智能探测方向、城市地球物理方向)、地球物理学(地质与地球物理试验班)和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地球物理学),1门湖北省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地球物理概论),1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勘查地球物理),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球探测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和地球物理学2个专业入选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地球物理学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入选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积极开展大地球物理学科体系建设,培养适应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水平专业人才。学院拥有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参与建设了"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院现有学科理工兼备,涵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是"双一流"建设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平台的支撑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球物理学"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分别排名第一和第四。学院拥有"地球物理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有资源与环境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地球物理学专业博士、硕士招生研究方向涵盖固体地球物理、空间物理两个二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硕士招生研究方向为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专业招生研究方向为地质工程领域。

  学院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探索发现地球圈层空间规律现象为引领,以学科前沿和先进技术为先导,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着力构建新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十三五"期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以及课题5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支持项目7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面上项目4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6项、应急管理项目2项;实到科研经费2.31亿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社会力量人物奖5项。学院坚持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学术会议。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01篇,出版专著25部。

  学院积极加强与国外科研院所合作,派出一批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到国外一流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俄罗斯、日本、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与国外多所知名大学签订学生联合培养协议。学院与全国多家勘查设计、地矿勘查单位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学院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2010—2012年学院党委被评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党委多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