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链接地址:

https://mcz.ahdzj.gov.cn/

机构简介: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蒙城野外站”)于2007年在安徽蒙城地震台的基础上建成,是国家科技部首批批准的14 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蒙城站的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安徽省地震局共同建设。经过三年的建设,蒙城站于2010 年12月23日正式揭牌,现任站长为***,中国科技大学陈晓非院士。在2019年通过科技部评估,荣获国家“优秀”野外站,是全国105家参评机构中24家优秀之一。

  蒙城野外站地处郯庐断裂带西侧,位于小涧镇黄柏山麓,占地9330平方米,海拔高程54m,属国家基本台站,台基为震旦纪砂岩。

  目前蒙城野外站下设两个中心和六个实验研究室,拥有多套地震仪、地磁仪、地电仪、形变仪、重力仪、高空钠层探测激光雷达系统、多普勒激光雷达运载平台、450mm 望远镜及扫描系统、光学分系统-激光雷达系统、闪电定位、气辉成像等多种先进仪器,已开展测震、电磁、形变、流体、中高层大气与电离层、太阳物理等30 多个地球物理观测工作,并承担了流动地震台阵、GPS、GNSS、重力等10 多个野外观测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优质地理条件和精密仪器的保证下,蒙城野外站始终致力于区域地震活动性监测和地下介质结构成像研究,以及地震前兆异常分析研究,为安徽地区乃至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地球物理观测研究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野外科学数据。拥有先进的空间物理近地空间环境观测手段,集成了中高层大气和太阳射电探测设备,为中高层大气动力学过程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观测资料,填补了我国近地空间观测台链在中纬度地区的空白。

  2020年,由安徽省地震局和中科大共同开展了2020-2025 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编写和评估,完善了研究任务和研究方向,成立了新的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并提出了蒙城野外站五年(2020-2025)发展建设规划。2021年相继召开了地球物理仪器与观测继续研讨会、学术委员会暨交流研讨会,进一步发展了新型观测方法,提升了原创能力。2022年举办了第二届郯庐-大别地震与构造物理研讨会暨2022年度学术年会,通过多视角、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研究有效提升了该区域构造物理研究水平,推动了深部地球物理信息挖掘和合作研究,突出了学科特色和区域特色,不断将蒙城野外站站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地球物理野外观测站。

  近5年来,蒙城野外站承担科技部重大研发课题20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54项,973项目4项、中科院科技专项10项、地震行业专项12项、安徽省科技专项6项,共计1.19亿元。同期发表论文252篇,其中SCI论文154篇,授权专利15项。曾获得2016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17年日内瓦发明特别金奖1项及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